微信圖片_20240901153610.jpg (4.48 MB, 下載次數(shù): 1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4-9-1 15:37 上傳
第118期讀書分享活動 《心向原野》
2024年7月17日上午,在美麗的沿山周源村,溪水潺潺,綠樹盈盈,沿山鎮(zhèn)周源村與滄浪讀書會聯(lián)合舉辦的第117期圓滿結束。本期交流以圍談方式分享,圍談書友:黃勇英、張曉靜、陳小玲,書目為英國作家理查德.梅比的《心向原野》。
微信圖片_20240901153247.jpg (414.1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4-9-1 15:38 上傳
本次活動內(nèi)容豐富,書友們除了分享好書,還參觀了沿山90后養(yǎng)蜂人邱文凱的“野熊蜂場”,品嘗了甘甜的蜂蜜,學習了關于中華蜂的知識。周源村森林覆蓋面積廣,植被品種豐富,還有美麗的瀑布,水源充足,干凈清澈。大美周源,景色宜人,令人流連忘返。
理查德·梅比(Richard Mabey,1941— ),英國自然文學作家、博物學家。
他的作品致力于探討自然和文化的關系,憑借《吉爾伯特·懷特傳》榮獲1986年惠特布雷德傳記獎,《不列顛植物志》榮獲大英圖書獎等多項大獎!峨s草的故事》《免費食物》《黑暗中的鳴叫》等代表作皆獲高度評價。
《心向原野》入圍英國三大文學獎獎名單:惠特布雷德傳記獎、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杰獎、J. R. 阿克利自傳獎!缎l(wèi)報》評論該作品文字恰如威廉·布萊克的詩句所言:“一沙見世界”。
《心向原野:自然如何治愈了我》是英國自然文學作家理查德·梅比的代表作,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。這本書基于作者的親身經(jīng)歷而創(chuàng)作,講述了梅比在事業(yè)頂峰時期突患抑郁癥,之后他搬至英國東安格利亞平原地區(qū),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,重新發(fā)現(xiàn)了對生命的熱愛和激情,最終戰(zhàn)勝了抑郁癥的治愈之旅。
圍談話題 1.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? 2.腰封上那句話:人生不是軌道,而是一片原野如何理解? 3.現(xiàn)代人的精神困境有哪些?如何解決?
書友們精彩分享
微信圖片_20240716083742.jpg (1.23 MB, 下載次數(shù): 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4-9-1 15:48 上傳
詠櫻:大美周源 心向原野
盛夏,一場別開生面的讀書會在周源村的小溪旁舉辦。此刻,微風吹來,隨著發(fā)絲飛舞的是愉悅的心情。抬頭仰望,頭頂是透過樹枝縫隙露出的湛藍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;蟬鳴時有時無,和流水聲一起,構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之聲。
書友們都說,在大自然中分享這期書,真是再合適不過了。
本期分享的書目是英國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作家理查德·梅比的作品《心向原野》,的確很應景。書的腰封上有一句話吸人眼球:人生不是軌道,而是一片原野。大多數(shù)的人走的道路都是別人或自己鋪設好的軌道:出生——小學——大學——工作——結婚——生子——衰老——死亡,在這個過程中,沒有人覺得不妥,因為幾乎人人都是如此平淡無奇,但是,理查德·梅比卻給我們指出了另一條道路,一條開闊的、充滿野性或詩意的道路,那就是“心向原野”。
理查德·梅比是一名博物學家,他寫過《免費食物》《描繪自然》《不列顛植物志》《雜草的故事》等作品,給人留下的印象是,他是一個快樂的人?墒,在完成人生最困難的作品《不列顛植物志》,迎來事業(yè)巔峰之際,他竟突然患上抑郁癥。面對疾病這個強大的對手,理查德·梅比選擇再入大自然,與大自然重新對話,從而重新獲得了健康。當然,遇見志同道合的愛人波莉也是幫助他走出精神困境的重要因素。
真喜歡梅比筆下對動物和植物充滿深情的描寫。
他寫火冠戴菊“它開始跳舞,沿著樹枝跳著軟鞋舞步,在空中打著圈,畫出飛揚的拋物線。”他寫野馬“在冬天最后一個霜凍的傍晚,我看到十七匹營業(yè)獸在蘆葦叢中飛奔。夕陽西下,它們的鬢毛泛著紅色,像水晶般閃閃發(fā)光!彼麑懸恢圾S“它輕松地張開翅膀,讓空氣托住身軀,像舞者抬起雙臂,像帆船隨風鼓動。”他寫一只鹿“一只純白的雄鹿正在藍色的花海中小憩,我像看見一頭獨角獸一樣,驚喜萬分!奔氈碌挠^察、生動的文字,被熱愛的情感驅使,最后帶給讀者美好的閱讀體驗和深刻的感動。還有那些植物,也是那樣的生機勃勃,富有生命力!白蠲艿氖前讏讕r藻,其次似藍鈴花,還有一團團像老人胡須的鐵線蓮,珍惜的帶條紋的林生野豌豆。”植物是大自然的主人,它們自由自在,不受約束。
“對于現(xiàn)在的我而言,白面?zhèn)}鸮不只是一道風景,它更是凝望我的一個生命。那是一種堅毅的、毫不妥協(xié)的眼神。”這樣的描寫不只是限于客觀地陳述,而是融入了對另一種生命的平等對視。這種對視感人至深,它讓我們看到了人和自然本來就應該“相生共存”。的確如此,在大自然面前,人類永遠是極其渺小的,永遠不能高高在上地自詡人類能量的強大與文明的高級,不能毫無節(jié)制地挑戰(zhàn)自然、違反自然、破壞自然,否則,最后受到傷害的必將是人類自己。
在周源村,車子行進在小道上的時候,我看到了窗外掠過的山峰和闊葉林,那連綿不斷的綠色植被令人精神放松。路旁有幾棵野生的橄欖樹,開著一簇簇白色的小花。下車細觀,幾只蜜蜂在花間飛舞,輕輕扇動翅膀,發(fā)出嗡嗡的聲音。它們顯得那么快樂,因為,眼前盛開的花是它們活下去的依賴。
車子再往前開,我們便注意到了在路旁巖石上放置的蜂箱。經(jīng)過風吹雨打和日曬,蜂箱的木條呈現(xiàn)出灰褐色。幾十只蜜蜂在蜂箱出口處忙忙碌碌地爬著,有一些蜜蜂因為我們的突然出現(xiàn)受到了驚擾,飛了起來。它們在我們的身邊盤繞,試探著靠近,并不蜇人。90后養(yǎng)蜂人邱文凱說:“你不傷害它,蜜蜂是不會輕易用毒針蜇人的。因為它的毒針有倒刺,蜇人后拔不出來,會把毒針和一部分內(nèi)臟留下來。沒有了內(nèi)臟和毒針,蜜蜂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,過不了多久就會死去!笔聦嵳侨绱耍瞬蝗游,動物也不會輕易攻擊人。但是,如果人因為貪婪或無知傷害了動物,就可能受到來自動物的反抗或報復。
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才是共贏之道。走下山坡,我們看見了停放在林間小道上的幾十上百個蜂箱!笆畮啄昵拔议_始養(yǎng)蜂,源于一窩蜜蜂飛進我們家。我父親找來幾塊木板,釘好蜂箱,為它們做了一個安穩(wěn)的家。從養(yǎng)殖這一窩蜂開始,漸漸有了現(xiàn)在的甜蜜事業(yè)!薄爸茉创宓沫h(huán)境非常好,山清水秀,5萬畝的闊葉林為蜜蜂提供了優(yōu)質的花源,所以,我們這里的蜂蜜品質很好。人不破壞環(huán)境,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,才能接收到大自然給我們的美好饋贈!鼻裎膭P指著眼前這一路延伸的蜂箱,感慨萬千。
是啊,大自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,如果我們傷害自然,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,傷及人類自身。
看過邱文凱養(yǎng)的蜜蜂,吃過午飯,稍事休息,我們幾個人來到周源村沒有對外開放的瀑布。
一個村莊光有山是不夠的,水才能滋養(yǎng)百姓的日常生活。魚兒離不開水,老百姓更離不開水。
周源的水真是好水。一條山泉飛流而下,繞過光滑的山石,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潭。有的水潭小,僅能容下一人;有的水潭大,能容下幾十號人。關鍵是那水,綠中帶藍,藍中帶綠,像是一塊色彩碧綠,晶瑩剔透的美玉。水中游魚歷歷可數(shù),人躺在水中,魚兒從身旁游過,你伸手去抓,它悠然轉身,你便撲了一個空,啥也沒有抓住。這時,你也不惱,只覺得有趣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中寫道:潭中魚可百許頭,皆若空游無所依。日光下徹,影布石上,佁然不動;俶爾遠逝,往來翕忽,似與游者相樂。這里的魚也是如此,好像在跟游人逗樂一般,許是寂寞久了,有人逗一下總是好的。
水中游久了,有些倦意,找了一塊樹蔭下的大石坐下,仰頭望天。天空的藍顯得輕盈而生動,是那種很干凈的藍。沒有去過西藏,看到朋友發(fā)來的西藏圖片,天空藍得簡單純粹,不染纖塵。而此刻,就在當下,我對頭頂和遠方天空的感受正是如此。
在《心向原野》的結尾部分,作者寫道:“我們迫切需要找到方法,促進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和諧共生!蔽覀兿胍吹礁邓{的天空,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,吃到更干凈的食物,就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。
自然不僅提供給我們生存所需的物質,也治愈我們千瘡百孔的心靈。
|